总所周知,在中国要想谈成生意,结识“朋友”,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几瓶甚至十几瓶酒下肚,不一会儿就跑到厕所去把刚喝完的酒又吐出来,伴随着头晕、恶心以及吐的时候流的眼泪和汗水,何必?
在为了工作应酬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多数人都不乐意喝酒,谁有事没事把超过胃容量的酒往肚子里灌呢?(当然不排除真的喜欢喝酒的人。)但人们却不得不挨个劝,挨个喝,并且每个人都知道这么喝对身体有多大伤害。而驱动人们违背自己的意愿做出这一行为的力量就是社会文化。由于人的屈从群体和社会的特征,不可能做到完全脱离社会环境。正所谓“入乡随俗”,入到中国这个环境了,一些工作性质的聚餐就得喝酒。因为,这是维持关系和沟通的一种方式,靠请客、喝酒、吸烟、送礼……可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不像西方,西方国家可以依靠社会长久存在的坚实的契约来保持关系。在中国不行,我们的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不用说契约了,连法律都靠不住。所以就只有靠请客、喝酒、吸烟、送礼等手段了,都是为了在关系不那么可靠的人面前表现得自己很靠得住,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能让一个和你接触不久的人信任你。当人与人之间达成沟通、理解、互信要付出巨大成本时,太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就白白浪费了。无形之中,中国社会的沟通成本远高于西方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西方富裕,但浪费的粮食和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这既是制度造成的,同时也是文化造成的。而相比改变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改变中国的制度都要简单得多。不过反过来产生这种文化习惯也可以归因到制度问题上,当人人都相信法律,相信契约时,哪还会依靠这些既伤神、又伤身的饭局来保持关系和沟通呢?不知道需要多久我们才能像西方那样仅靠一纸契约就能和陌生人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而当我们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聚餐吃饭时,又有多少会喝的酩酊大醉呢?不会。相反,他们会劝你少喝一点儿,会关心你的身体。当和关系到了一定程度的人在一起吃饭时,更多的就是说话聊天了,因为他们是自己在乎和在乎自己的人,他们以前的经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打算都是自己希望了解的。小小的咂一口酒,微微潮红的脸能带来一丝欣快,这就足够了,酒喝多了便不能很好地注意他们,也会忘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自己并不对酒这种东西有多大的抵触,反而一个人的时候会偶尔喝一点清香型白酒,比如汾酒,有时候甚至还会饮一点伏特加。纵观世界,在大部分的国度酒都是作为佐餐和调情之用的,喝酒向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个人喝、一群人喝、一群朋友喝,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和心情。如果把喝酒当成聚餐的主要内容,那也就违背了喝酒的初衷了。